2017/8/7 15:04:29
【光明网】23年光彩行 新希望集团四川凉山民族地区扶贫路


现年50岁的吉日五达是四川凉山州喜德县贺波洛乡跃进村的居民,过去他家里主要收入来源只有种地和外出打工,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他和妻子开始在新希望集团集约化生猪养殖项目养猪场工作。去年只半年,收入就超过2万元,全家实现脱贫。

这里是新希望集团在光彩事业中,成功试点的首个集约化生猪养殖项目养猪场。截至目前,项目不仅带动该村10多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更实现了的“1+1+1+N”,即政府+龙头企业+家庭农场+N个贫困户的有效扶贫模式。

8月2日至4日,2017年“中国光彩事业凉山行”举办,在本次活动中,更多类似的扶贫成功经验得到肯定与推广,发挥起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第一个光彩事业工厂的诞生

1994年4月23日,在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组织推动下,刘永好等10位民营企业家发出了《让我们投身到扶贫的光彩事业中来》的倡议,号召全国民营企业家到老、少、边、穷地区兴办项目、开发资源,为缩小地区差异、促进共同富裕做贡献。

光彩事业由此发端。

同年,希望集团投资 1500 万元,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兴建全国第一家“光彩事业”工厂——西昌希望饲料公司。在“光彩事业永放光彩”的横幅下工厂奠基,这是发起光彩事业倡议后的第一颗“种子”。

1994年7月,仅在签约 63 天后,占地面积 50 亩,建筑面积达一万余平方米的现代化工厂就拔地而起。西昌希望饲料公司投产后,连续数年蝉联“西昌工业企业第一强”,二十多年来一直是“消费者信得过企业”、质量管理先进企业。

目前,公司现年销售额超过7000万元;85%的员工来自本地,每年带动 2.6 万余户农户增收超过2亿元,是凉山州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当地群众增收和就业的重要力量之一。

 

 

 

创造生猪养殖精准扶贫新模式

2016 年 3 月,新希望集团贯彻落实精准扶贫要求,在凉山州喜德县贺波洛乡跃进村成功试点首个集约化生猪养殖项目,项目采用了“1+1+1+N”(政府+龙头企业+家庭农场+N个贫困户)模式。目前已建成2个年出栏1000头的猪场,2017年3月15日,首批500头育肥猪出栏,一举带动该村10多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在总结喜德县跃进村模式经验的基础上,新希望集团又在凉山州昭觉县特口甲谷村创造出新的扶贫模式。项目采取 1+1+1+1+N(政府+扶贫单位+龙头企业+村集体+N 个贫困户)的模式,即昭觉县政府+人民银行成都分行+新希望六和+村集体+特口甲骨村64户贫困农户。

养猪场由新希望六和、村集体组织(由昭觉县政府补贴和人民银行成都分行扶助)、主要依靠扶贫贷款的贫困户共同投资,年出栏生猪5000头。新希望六和提供猪苗、饲料,派驻技术人员,提供全周期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支持,负责生猪销售,承担生猪养殖、销售过程中存在的疫情风险、市场风险等一系列风险,并保底支付代养费。

“昭觉县特口甲谷村模式”和“喜德县跃进村模式”,是对新形势扶贫事业的创新,既精准地将一个乃至几个村的贫困户纳入到现代化生猪养殖的合作平台,使贫困户享有持续股权收益,保障了不再返贫、持续增收;又让贫困户与合作平台建立起共投、共管、共享机制,增强了参与扶贫的企业的信心,促进了合作平台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时还为村集体经济带来可观的持续收益,用于改善村社会事业,提高了村党组织在基层的威信,实现了精准扶贫脱贫的多赢局面。

 

 

 

投资20亿,拓展凉山扶贫的广度和深度

新希望集团产业扶贫模式试点的经验与成果,得到了凉山州领导和群众的广泛肯定好评。

在凉山州“昭觉县特口甲谷村模式”和“喜德县跃进村模式”取得初步经验的基础上,新希望集团将结合凉山州养殖历史及贫困户实际情况,以60万头生猪养殖为抓手,进一步加大在凉山产业扶贫投入的广度与深度,将与凉山州政府签订《凉山州产业精准扶贫 60 万头高效生猪养殖项目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投资20亿元,新建8个种猪场共计3万头种猪、新建猪料专业化饲料厂一座、新建年出栏5000头生猪的育肥场130个左右。

计划实施后,将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000个以上精准并持续地脱贫;增加130个村集体经济收入;改良土壤14万亩以上;培养新型养殖人才1000人以上。同时为保障项目实施,新希望集团将投资8000万元提升西昌希望饲料公司产能,形成年产30万吨饲料工厂。

作为光彩事业发起人之一的刘永好讲到,新希望将在三年内,在四川投资超过100亿元,并利用三至五年,帮助一万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脱贫。下一个阶段,光彩事业要将产业扶贫作为创新工作载体,采取优势产业带动、整村推进、产业植入、转型升级、捐建核心要素等模式,实现“输血型”向“造血型”、“活血型”的根本转变,促进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